论文小编精心推荐阅读:
开题报告 | 论文提纲 | 论文范文 | 论文致谢 | 论文答辩 | 论文格式 | 论文写作
新农村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有助于偏远山区农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及时了解国家发展动态,是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本文分析了该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新农村文化建设;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是党和政府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加强政府与群众沟通的重要桥梁,也对促进农村建设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1 广播电视“村村通”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工程难以长期持续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但因设备故障频发、维修经费不足,维护成本较高,导致资金短缺,影响了工程的可持续推进。
1.2 宣传力度不足
政府对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宣传不够充分,群众对其了解有限,多数人仅将其视为娱乐工具,未认识到其对生活与工作的实际影响,从而降低了工程推进的支持度。
1.3 实施难度较大
由于资金和群众支持度有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在推进过程中面临覆盖不全、入户率低等问题。部分村落自然条件恶劣、居住分散,进一步加大了实施难度。
2 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对策
2.1 提高重视程度
党和政府应加大对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支持力度,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确保工程顺利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结合实际灵活应对各类问题。
2.2 加强宣传推广
应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工程的意义与目标,增强群众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认同感,调动其参与积极性,为工程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使用环境。
3 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
3.1 加大实施力度
应建立健全工程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巩固已建成的行政村广播电视站,落实维护经费,加快未覆盖区域的建设进度,并加强对建设队伍的系统培训与管理。
3.2 加强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
要结合实际推进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的改造与升级,加大资金投入,更新老化设备,提升技术水平和覆盖质量。
3.3 加快网络改造进程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积极推进农村广播电视网络的改造与升级,推动管理体制创新,实现广电网络的统一管理和资源共享。
4 结语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有效解决了部分农村地区信息闭塞的问题,对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全面推进该工程,是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参考文献
[1] 黄正福. 如何做好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的安装和维护[J]. 西部广播电视, 20xx(12).
新农村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20xx年,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明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其中“村容整洁”直接关乎农村环境治理。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构建标准化建设体系成为必然选择,涵盖农村道路、饮水、供电、邮电广电、再生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社会保障、教育文化等八大方面。农村环境保护是新农村标准化建设的关键任务之一。尽管群众对“改电”“改水”等工程的满意度较高,但对环境改善的满意度普遍偏低。为深入了解武汉市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本文以新洲区为例展开调研并提出相应对策。
1 新洲区新农村标准化建设中的环境问题
作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武汉市自20xx年推行“家园建设行动计划”以来,新洲区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群众对多项惠农政策满意度达90%,对通村公路的满意度为82.5%,对“改水”满意度为80%,但对环境改善的满意度较低。
1.1 整体环境“脏、乱、差”
新洲农村地区面临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及农业废弃物污染等问题。
1.1.1 生活垃圾处理不足
大部分村庄使用敞开式垃圾池,服务范围有限,部分村庄甚至缺乏基本收集设施,垃圾随意堆放于道路和河道,形成“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困境。城市垃圾向农村转移进一步加剧污染。
1.1.2 生活污水治理滞后
尽管城区及部分镇设有污水处理厂,但管网覆盖不足,农村生活污水难以有效收集。20xx年,除污水处理厂外的生活污水中COD排放量达9031.17吨,氨氮排放量为910.14吨,与人口更多的黄陂区相当。
1.1.3 农业污染问题突出
20xx年,新洲区畜禽养殖业COD排放量4202.35吨,氨氮排放量314.32吨,农业源COD合计12069.12吨,氨氮合计674.79吨,农业源成为COD主要排放来源。尽管“十一五”期间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处理率提高至45%,但粪便污染问题依然严峻。
1.2 农业生产面源污染
1.2.1 农药化肥与农膜污染
为提高产量,农药、化肥用量增加,导致土壤板结、肥力下降,残留物进入水体造成污染,部分挥发至大气,影响生态平衡。
1.2.2 秸秆焚烧污染
秸秆资源过剩,夏秋收时节大量焚烧,不仅浪费资源,还污染空气、危害健康、影响交通安全。
1.3 工业污染加剧
随着临港产业和工业园区的建设,工业废水、废气排放增加,城镇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20xx年,工业源二氧化硫排放量占总量的98%以上,氮氧化物占93%以上,工业废水中的COD和氨氮排放也对水环境构成压力。
2 环境问题成因分析
2.1 环保意识薄弱
农村教育水平有限,环保宣传不足,部分农民仍保留传统生产习惯,如毁林开荒、乱排乱放,缺乏生态保护意识。
2.2 农业生产方式粗放
化肥农药过量使用,有效利用率低,导致营养成分流失和面源污染。农业污染防治政策体系不完善,监测网络缺失,污染控制能力不足。
2.3 产业转移带来污染
城市污染产业向农村转移,如钢铁、造纸等行业排放废水废气,严重影响农田和居民健康,同时占用耕地资源,破坏生态环境。
2.4 环保投入不足
农村环保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大部分村庄环保投入几乎为零,难以有效治理污染。
3 对策建议
3.1 治理生活污染
因地制宜处理生活污水,推广“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置”的垃圾处理模式,提高收集与处理率。推广清洁能源,减少大气污染。
3.2 发展生态农业
推广生态农业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建设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实施秸秆还田和病虫害综合防治。
3.3 防治畜禽养殖污染
推动规模化、设施化养殖,推广“畜禽-沼气-种植”模式,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减少环境污染。
3.4 保障饮用水安全
加强分散式和集中式水源地保护,完善监测体系,制定应急预案,建设示范工程,确保饮水安全。
3.5 加强乡村企业监管
推动企业集中布局、污染集中治理,关停污染严重企业,推行清洁生产,依法征收排污费,设立污染防治基金。
3.6 强化环保宣传教育
利用多种形式宣传环保知识,举办培训班和文艺活动,提高农民环保意识,推动公众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