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小编精心推荐阅读:
开题报告 | 论文提纲 | 论文范文 | 论文致谢 | 论文答辩 | 论文格式 | 论文写作
导语:拥有广阔的思维方式,再结合一些具体的论证技巧,能够让文章既流畅又扎实。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写作基础,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议论文写作手法六种
逻辑推理是指从一个或几个判断推出另一个判断的思维形式。议论文不仅要通过概念(观点、论点)、判断(立论、结论)的形式,更需要通过推理的形式来反映四周的现实与揭示客观的真理。
常见的逻辑推理形式有三种: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就议论文来说,也可以称为三种论证方法:演绎法、归纳法和类比法。
演绎法是从一般到个别、从宏观到微观的论证方法。如果平时积累些众所周知的科学道理和原理、包含人生哲理的谚语、成语和名人的经典论述等公认的真理,并且娴热于心,那么在考试时可以随时调动、应用、引申,演绎出一篇理由充足的文章。例如写《谈人生道路》,如果将鲁迅的有关路的论述作为前提,来加以生发论证,那是可以讲出和引发出一番道理来的。鲁迅在《随感录十六“生命的路”》中是这样说的:“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其中“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道理,可以推衍出走人生道路需要敢闯和不怕艰辛之理,这是自然而又深刻的一种论证。
归纳法与演绎法相反,是通过个别、特殊到一般,从微观到宏观的沦证方法。例如《达·芬奇画蛋有感》—题,有人这样写:“如果芬奇没有名师这一番严格的训练,那就很难想象他以后会成为一代艺术巨匠;著名的意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如果没有孩提时代的严格基本训练,又怎能成为闻名全球的小提琴之王;我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少春如果没有扎实深厚的武功和唱功底子,又怎么能成为文武兼备的演员……。”随后归纳说:“有成就的艺术家都曾经‘画过蛋’,(收尾点醒题目很必要)即他们都经过严格的基本训练,有着扎实的基本功,都为万丈高楼的建造打下了深厚的地基,才使他们达到了一般人所达不到的境界。”有前面的三个典型事例,最后归纳出来的道理是水到渠成。
类比法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某种属性上相同或相似推出结论的论证方法。如《达·芬奇画蛋有感》,从达·芬奇的老师让他画蛋练基本功一事,可以联想到类似的一些例子:某杂技演员转碟技艺精湛,别人问其奥秘,演员将问者领至床边,指着床下的大堆摔碎的碟子说:“这就是答案。”一个芭蕾舞演员舞跳得非常好,因为她跳坏的舞鞋有几百双等等。这些例子的类比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要做好任何一件事,不从最基本的功夫练起是不行的,不付出艰辛的劳动,是不可能有惊人收获的。这就是类比推理。
【2】议论文写作手法六种
我们单一的描写一个人物,抒发一种情怀,或阐述一个事理,常常感到单薄和无力,如果采用一些与之相对、相异或与之差别很大的人物事物作对比的描写和阐述,人物形象的特征就凸现出来了,事理的清晰度大大增加了,作者的感情倾向也更强化了。俗话说,“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就是说对比能区别出事物的高下文野,能凸现事物的特点,以决定我们的取舍褒贬态度。
在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写作中,刻画人物的有效方法,不仅仅局限于某个人物身上,而是把不同性格的人物放在一起描写,通过互相对比,互相映照,互相衬托,从而使每一个独特的性格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
对比之法多用于这么几个方面:
1.美丑时比作者为了扬美抑丑,或者反之,将美丑两种形象和事物作鲜明的对照描写,让我们看到其差异和距离,人物形象更为鲜明,思想品德也美崖立见。左拉的小说《陪衬人),写工业家杜朗多运用“以丑衬美”规律,办起一家“陪衬人代办所”,专供一心希望漂亮出众的贵妇人租用丑女来衬托自己的美。从外形面孔上,丑女的确可以衬托贵妇人的美。但作品之意却暗示着另一种“美丑”对比—外貌丑陋的陪衬人“火一样的灵魂”的心灵美与女主顾们的冷酷无情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有力地鞭挞了上流社会的荒淫无耻。有一篇广播小说《谁最美》,是通过一个小姑娘的视点写的:在公共汽车站,小姑娘发现一位貌美身材美、穿着打扮人时的美貌女郎,而女郎身边,却站着一个面孔丑陋、拄着拐杖、形同拣垃圾一样的残疾人,于是小姑娘从心里通过比较,觉得“这阿姨真美”,“那个男人真丑”。然而,在一瞬间,小姑娘心中的天平就倾斜了:原来,那位“美阿姨”等车时买了一根冰棍,顺手剥开冰棍纸就扔在干净的大街上,这时,那位残疾人一瘸一瘸地走过去拾起来——小姑娘此时真以为他是“拣垃圾”的。可残疾人拣起冰棍纸后,却把它扔到垃圾箱去了。这一丢一拣之间,美丑的形象发生了突变:那个外表很美的阿姨心灵并不美,而外表丑陋的残疾人心灵却很美。当然,这种美丑对比不一定非得两种事物或形象,也有的是集中于一个形象或事物,通过前后的变化和作者认识的深人来实现差异的,如朱自清的散文《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就属此类。
2.哀乐对比文学是人学,文学作品必然要表现人的喜怒哀乐之常态。单一地表现某种感情也可能感人,但与哀乐对比突出的强度就差得多。所以作家们常常将截然相反的两种场面(或两种感情氛围)捏合在一起写,营造成一种强烈而对比鲜明的意境,给人以冲击力。这种哀乐对比的作品比比皆是。比如:《祝福》的结尾,在鲁镇热闹的春节气氛中,祥林嫂却冻死于雪地。《红楼梦》中,林黛玉凄凄惨惨、冷冷清清离开人世,正是贾府里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宝玉与宝钗成婚之时。京剧(杨门女将》第二场《寿堂惊耗》,大幕一拉开是一派喜气洋洋场面,“天波府内喜气扬,红烛高照在寿堂”,杨家正为50岁的杨宗保做寿。正在高兴庆贺之际,却从边关传来消息,杨宗保在边关为国捐躯,顿时天波府一片悲坳。犹如一块烧红的铁板浸人水中.激起一片沸腾喧响。哀乐的对比和落差,感情的大起大落,最易表现人物的形象和心理,也能增强作品的环境氛围。所以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可以说既是一种对比,又是一种映衬。
3.时空差异对比通过不同的时间空间的环境和生活境遇的差异来表现某一事物,就能使笔下的事物的特征得以更清晰地凸现,也使自己的感情倾向得以更真实的流露。如茅盾的《香市》,在昔日的'香市之盛和大革命后的香市之衰的强烈对比中,勾勒了30年代农村极度破败凋敝的景象。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写北平的秋天,并不是单一的着笔于北方,时不时把南方的秋天融人文中作对比参照,更加突现了北国秋天的“清”、“静”和“悲凉”。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小时两个生活环境—天真浪漫充满生活气息的童年乐园(百草园)与僵化封闭枯涩乏味的私塾天地(三味书屋)的对比,抨击了封建教育对于青少年的摧残毒害。时空差异的对比,犹如一幅画中两块颜色对比鲜明的画面,给人极深的印象。
4.正反对比通过本质截然相反的事物和事例人笔,来塑造形象、抒发情感或阐述观点。这种正反内容的对比内容相当广泛,可以是热与冷、高与矮、粗与细、深与浅、昏与浊等外在的“形而下”的东西,也可以是表现人性和社会的现象的“形而上”的东西—善与恶、悲与喜、伟大与渺小、崇高与卑鄙、慷慨与吝裔、贫与富等。在巴尔扎克小说《搅水女人》中,兄弟二人的对比十分鲜明:弟弟约瑟,十分善良;哥哥麟列普,十分邪恶,是十足恶魔,这种对比对立的刻画,使得正反形象清晰分明。在诗中,这种强烈的正反对比内容也不少。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等著名诗句,揭示了尖锐的社会问题。在白居易的闪榷着现实主义光辉的作品中,这种正反对比—贫与富的对立世界可谓比比皆是。在《轻肥)中,一边是“蹲基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孽洞庭橘,脍切天池鳞”,另一边则是“是岁江南早,衡州人食人!”在《歌舞》中,一边是“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另一边则是“岂知阅乡狱,中有冻死囚!”在《买花》中,一边是豪门贵族相继买花赏玩,“贵贱无常价,酬值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戈戈五束素”。而另一边则是“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嗽!“剥削阶级的骄奢淫逸,与贫苦大众的苦涩艰辛,形成如此鲜明的对比,白居易的诗句有力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也抒发诗人对比度强烈的爱僧情感。
总之,对比与烘托是常用的一种表达方法,而二者联系甚紧。清代学者毛宗岗在评《三国演义》中说:“文有正衬反衬。写科肃老实,以衬孔明之乖巧,是反衬也。
【3】议论文写作手法六种
把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人物,或同一事物、人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作对照,互相比较,以达到鲜明的表达思想、说明问题的目的,这就叫做对比。
对比,原本是一种语言修辞方法,是针对语句而言的。但人们完全可以将这一语言的修辞方法扩展为篇章的一种写作方法和技巧。运用对比手法,将对比的双方放在一起,形成具体的对照,比较,或造成相互的烘托、映衬,这样不仅可以突出事物或人物的鲜明特征,而且便于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表达文章的思想倾向。
对比是为了能够突出人和事物的特点,使形象鲜明。这两种事物本没有主次之分,对比只是为了突出各自的特点。在文章中运用这种手法可以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给人以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加深人们的印象。
反面对比就是把同一个事物相反的两个方面加以比较。这种对比手法的运用是对同一个事物本身具有的一正一反的两个方面加以揭示,一并叙述、议论,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
景物描写时的对比,在写景的作文中,当我们写某一景物时,可以用对比的方法突出这个景物的特点。如同样是写山上的树木,由于树木所处的地段不一样,接受阳光的程度不一样,所以叶子的颜色和大小也不一样,树木的高矮也是有差异的。如描写花朵,颜色不一样,样子不一样,这是显而易见的,这算是简单的对比。还有,有的花期不一样,所以开花的时间和长短也不一样,由于对温度要求的不同,开花的程度也是不一样的,这些都是对比。
写景作文中材料间的对比。在写景作文中,我们经常还会用材料间的对比的手法来突出景物的特点。如写一个公园的景色,写到某一个亭子,我们除了细致地描写这个亭子之外,还可以以其他公园里的亭子与这个亭子做对比,可以是颜色上的,也可以是建筑风格上的,还可以是具体的构造或者具体到座椅或雕刻的图案。
写人、叙事作文中,人物言行的对比。在写人、记事的文章中离不开人物的言行,通过人物言行的对比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对待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也许有人热心,有人冷漠,有人观望,有人视而不见,有人落井下石,有人冷嘲热讽……用对比的方法来突出主人公,可以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塑造人物形象时的对比。将对立的两个事物或人物进行横向对比,如《我的好伙伴》一文,作者将自己内心自私自利的心理活动与对方的言行进行对照,形成鲜明的反差。这样,好伙伴心中有他人、遇事能为别人着想的形象就树立起来了。将同一事物或人物前后两个不同方面、不同情况进行纵向对比。如《我的新班主任》一文,先写在王老师当班主任前,我的学习成绩很差,险些留级。接着写王老师当了班主任后,我下定决心,好好学习,逐渐提高了学习成绩,并感觉到了读书的乐趣。这样通过自身前后纵向对比,既说明了自己学习上的进步,同时也有力地表现出对新班主任老师的信任和热爱。
将横向对比与纵向对比结合起来使用。如写《我的妈妈》一文,作者写妈妈舍得给奶奶买各种营养品,自己却舍不得添置一件新衣服;从前算着花钱时妈妈是这样,而今家庭富裕了妈妈也是这样。
【4】议论文写作手法六种
教学目标
(1)认识提倡“发问”精神对自己学习的指导意义;
(2)学习运用反问句来加强语言的表现力的方法;
(3)领会作者怎样既从正面论证了自己的观点正确,又从反面论证了相反的观点不正确,这一正面和反面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教学建议
反问的修辞手法
文中多次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反问是通过语气的强化,来强调观点,强调感情,并造成文章的波澜。
课文中的反问句运用有两个特点:
一是变化着使用标志反问的词语。例如:①我们若是一味吸取,不去审问,岂不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使那些对的、真的反而永不可见?②也许有人会说,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
二是几个反问句并列使用,关联上下文,增强气势。例如:你忍心让你的智慧之门永闭吗? 你愿意永远盲目地让别人带着你走吗?你愿意永远只做两脚书柜吗?
连用了三个反问句,语势强烈,有力地强调了所要表达的意思。
过渡
文中在举例前,先指出名人的共同特点,并用“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来开启下文。
在列举事例之后,文中第九段用“够了,够了,不必多举了”作为过渡,紧接着用“举出这几个人物,无非是要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这一句话归结到中心论点上。这样,上下文过渡自然,论点与论据配合紧密,事例论证层次清晰。
论证方法
本文的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作者认为,发问就是善于动脑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求知识、明道理的途径,也是新发明、新创造的开端。为了证明这个正确的`论点,作者列举了外国的牛顿创立了“万有引力”说,瓦特发明蒸汽机,释加牟尼创立佛教;中国的孔子每事问的事例,从正面加以论证。接着,作者针对“也许有人会说,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的糊涂见解,又举了几个例子,从反面加以论证。这样,通过一反一正的对比论证,论点鲜明突出,大大增加了说服力。
写作特点
本文是写给青年学生的,写的平易通俗。文章一起笔就从日常生活谈起,引出议论的中心:。然后用了六个段落来正面论证,有道理论证,也有举例论证。四个事例都具有启发性,是学生所熟悉的。论证结束,用了一个段落进行小结。然后引出反面的认识,指出其“漏洞”,接着用三个段落逐层分析三个“漏洞”,最后做总结。全文脉络清晰,且环环相扣,思路缜密,论述严谨。
正反论证
本课采用正反论证相结合的方法,正面举例论证发问精神的可贵,又从反面讲道理逐层深入地阐述“何必多问”说法的错误,从而证明了“发问”是求知、明道理的途径,又是新发明、新创造的开端的问题。
【5】议论文写作手法六种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了解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点的有关常识。
(二)能力训练点:
学会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论点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勤于发问精神。
(四)、教学重点:
学会正面谁与反面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五)、教学难点:
如何紧扣论点选择典型论据。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启发、点拨法
(二)、学生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坚持并善于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素质的体现,中国人自古就有勤学好问的传统美德。“吾生也有涯,吾知也无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活到老,学到老”“吾日三省吾身”都是对勤学不辍精神的赞美和褒扬。但我们往往“勤学”,却忽视了“好问”。针对这种情况,启凡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写了一篇文章《发问的精神》。我们今天来读一读,看看是否仍然对我们具有启迪的作用。(放图片展示课题)
2,简介作者:
(展示图片)
启凡(1913-1986),原名贾必陶。湖南人,长期担任编辑工作。30年代前后,常有文章在《中学生》杂志等刊物上发表。《发问的精神》就是其中的一篇。从课文有关语句可知本文是作者当年专门为中学生写的。
(二)、学习活动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说说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展示图片)
A我们日常所见所闻接触的事物里有很多的道理。
B。发问的精神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C。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
D能发问,勤发问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丰富,眼光自然会日益敏锐。
讨论后明确:选C,“A”只是引出论题的“引子”;“B”运用了一个比喻,只是形象地说理;“D”是作为证明论点的理论论据使用的。
2、研读课文(展示图片)
A、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概括大意。
B、本文的论题是什么,是怎样引出的?
C、默读第二部分,思考这部分的论点是什么?课文举了古今中外哪些事例来论证?列举的事例是怎样与上下文紧密联系的?
D、课文第三部分提出怎样的反面论点?从几个方面论证的?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的内容是什么?
E、本文是作者当年写给谁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方法:默读思考----生生交流----师生交流
(问题一、学法:列阅读提纲。本文层次清晰、表达周密,段与段、句与句之间都注意顺着次序前后照应。学生可边读课文,边列出段落层次提纲,理清作者论证的思路,把握观点。问题2、3、4学生讨论后,选代表发言,师点拨。(展示图片))
讨论并归纳:分成三个部分。(展示课件图片)
第一部分(1~3段):讲道理,设比喻,引出论题“发问的精神”。
第二部分(4~9段):从正面论证发问精神的'可贵。
第一层(4段):提出正面论点“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
第二层(5~8段):列举四位名人的事例,论证了发问的精神的可贵。
第三层(9段):小结,强调人要求知识、明道理,不能不勤于发问。
第三部分(10~14段):从反面论证“何必多问”说法的不正确。
第一层(l0段):提出“何必多问”的反面论点。
第二层(11~13段):从三个方面讲道理,逐层深入阐明了反面论点的不正确。
第三层(14段):小结,再次强调要能发问,勤发问。
3、质疑:
(1)、质疑阅读课文时没有解决的问题。
(2)、质疑教师引导的问题:
A、本文的论点与《怀疑与学问》一文的论点有何异同。
B、课本第一段“其实这是一种损失”中“这”指什么?为什么说它是一种损失?
C、所举四个事例有何共同点?
文中的反问句,第14段:一系列的问句,都用陈述句表达出来,效果有什么不好?(朗读法。本文多处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方式,通过语气的强化来强调情感,并造成文章的波澜。反复朗读,细细体会它的作用。)
4、拓展延伸:(二选一)
A、为什么同样有发问精神的人,会取得不同结果?
B、[实践]以“我尝到了发问的甜头”为题,进行三分钟演讲。要求“列举出自己学习、生活中由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获得新知识、懂得新道理的事例,证明发问精神的重要,培养学生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作口头议论的能力。
四、总结
本文议论了关于发问的精神。作者提倡发问,认为发问精神非常可贵。阐述这些看法,主要采用了提出正面论点和提出反面论点相结合的方法。在提出论题后,先提出正面论点,列举事例从正面论述,然后提出反面论点,用讲道理逐层深入论证,正反结合,强调发问的重要,发问精神的可贵,提高人们对“发问精神的认识。”
五、作业:
在前一阶段抗击“非典”的战役中,我们的白衣天使们无私奉献,把爱留在了人间。我们才得以有今天的相聚、今天的温暖。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呢?
1、观点明确。
2、要恰当的运用事实或道理来论证。
3、语言要流畅,吐字要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