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小编精心推荐阅读:
开题报告 | 论文提纲 | 论文范文 | 论文致谢 | 论文答辩 | 论文格式 | 论文写作
阅读完一本书后,往往会有诸多感悟,值得认真梳理并撰写成读后感。那么,撰写读后感需要注意哪些关键要素呢?以下是我们整理的励志博士黄国平的论文致谢部分,供大家借鉴与讨论。欢迎各位踊跃分享见解。

励志博士黄国平致谢论文 【一】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本书,是我在中原名师开班仪式上听毛厅长推荐后购入的。当时被毛厅长引用的几句话所打动,学习结束后便立即找来阅读。
坦白说,起初我对这本书的理解较为表面。它是一本自传体回忆录,原版书名是《Educated》,而中文译名取自《圣经》中的“Flee as a bird to your mountain”。一开始我并未完全理解作者的深意。直到反复回味书中的情节,那些画面如电影镜头般在脑海中——浮现,我才逐渐明白她写作的用意,也理解了作者最终认可这个中文译名的原因。有所感悟,便愈发喜欢这本书。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从中获益良多。
书中讲述了作者塔拉的前半生。她与家人生活在爱达荷州的山区,每日与父兄拆解废料、协助母亲调制精油,按照父母灌输的生活方式度日。她父亲偏执得令人窒息,认为灾难是上帝之意,拒绝就医,坚信顺势疗法可治重伤,并认定女性只该囿于厨房;而哥哥肖恩则有严重的暴力倾向,常以“爱”之名施加虐待。在这样的原生家庭中,塔拉承受着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一生都被复杂的情感与矛盾心理所纠缠。
可以说,十七岁前的塔拉,是由父亲、母亲和哥哥肖恩共同塑造的。他们以神、家庭与爱的名义束缚、欺骗并压迫着她,任何反抗都被视作背叛。这是一种可怕的力量,一个精神的牢笼,读来令人窒息,也不禁为她的命运揪心。
塔拉父母的七个子女中,三人最终离开大山,并都获得了博士学位,而留在山中的则连高中文凭都未曾获得。为何同一家庭走出截然不同的人生?我想,关键源于每个人的选择与自我觉醒。塔拉在压抑的环境中逐渐自省、培养出坚毅的心志,最终鼓起勇气走出大山、打破家庭的枷锁,取得了许多人难以企及的成就。许多人惊叹她的成功,而我更敬佩的,是她走出来的勇气、自省的能力,以及不畏艰难的毅力。这或许正是作者最想传达给读者的。
塔拉的经历带来深刻启示:她的逆袭,靠的是教育与知识的力量。这本书的中文名具有隐喻色彩。“Flee as a bird to your mountain”在网络上常被解读为“逃离”,作者正是借助教育觉醒、最终逃离原生家庭。而更深层的含义,则要到《圣经》中寻源。在诗篇中,“山”象征着信仰。作者不仅挣脱了禁锢,更通过教育寻得了自己的信仰与救赎。这让我想起此前走红网络的中科院黄国平博士的《致谢》,他同样秉持“把书念下去”的信念,克服万难、走出山坳,这正是“知识改变命运”的真实写照。
然而现实中,仍有许多父母与孩子缺乏这样的信念,甚至认为“读书不如打工挣钱”。这种观念直接影响下一代——不少孩子失去学习动力,在学校中虚度光阴。有人将“kill time”译作“消磨时间”,但对这些孩子而言,译成“杀死时间”或许更为贴切。他们不仅杀死了时间,更亲手扼杀了自己充满可能的未来。他们本可如塔拉般展翅高飞,最终却困于大山,过着重复而麻木的生活。
这种状况令教育者痛心,但反过来想,这恰是我们的责任所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育人。要帮助学生开阔眼界、转变思维,以真理取代偏执。正如一篇文章所说:教育让人放下傲慢、学会谦逊,教育让人理解他人、也同自我和解。教育如同引你攀登山峰,唯有登顶,才能看清世界。我们应努力成为孩子前行路上的引路人。
时代飞速前进,教育却仍显滞后。与多年前相比,教育尚未发生质的飞跃,部分学校仍只看重成绩、忽视精神引领。“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读完这本书,我更体会到“教育是生命影响生命,是生命碰撞生命”。当前教育所缺失的,正是激发学生自我思考、培养独立意识。若我们能引导孩子形成这些品质,他们又何尝不能像塔拉那样,翻越重重高山,奔向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
励志博士黄国平致谢论文 【二】
夏夜的凉风轻轻拂过,不远处的草丛随风摇曳,不时传来几声清脆鸟鸣,令人心神舒畅。合上书页,一股暖流蓦然涌上心头。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带给我的启示是: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有你能证明自己。
这本高评分自传体小说,以曲折跌宕的叙事牵动读者的情绪。读到作者凭自学考入大学时,不禁为之欣喜;看到她被暴力倾向的哥哥欺负、面对偏执狂躁的父亲与外表强硬却内心怯懦的母亲时,又感到无比压抑。想要冲破这样的牢笼,何其艰难。
这个十七岁前还在废料场干活的女孩,在家中被视为小工,屡经生死考验。为了摆脱可预见的命运,她决心改变。凭借坚定意志与他人帮助,她成功通过大学考试,后因思想独特被荐至剑桥,进而入读哈佛,最终完成博士学业,实现人生逆袭。在此期间,她不断与原生家庭抗争、坚持做真实的自己,却也陷入更深的困境。她通过奋斗彻底改变命运,虽想重回故乡追忆往昔,却深知那个少女时代的自己,早已一去不返。